2月26日,教育部召開2019年第四場教育新春發布會,介紹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有關情況。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基本情況,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、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、教育督導局巡視員胡延品、教師工作司巡視員劉建同分別介紹義務教育超大班額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、薄弱學校改造工作🔑、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等有關情況。
2018年,高教司圍繞內涵發展、提升質量幹了十件大事
1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。
會議提出了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“四個回歸”的基本遵循、“以本為本”的時代命題以及“三個不合格”“八個首先”的基本要求🏏。各地各高校積極行動🐠,形成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壓倒性態勢。
2大力發展新工科、新醫科🤴🏽👮🏻、新農科😢、新文科。
通過大力發展“四個新”🧖🏿♂️,優化學科專業結構,推動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🤷🏻、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。首批認定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👩👦👦,增設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機器人、物聯網等新興領域急需專業點近400個🚉。增設外語非通用語種等緊缺專業,基本實現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語種全覆蓋。
3發布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》。
按照“兜住底線,留足空間”的原則🙎🏿,發布實施了涵蓋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、587個專業的標準⏳⛹🏿♀️,涉及到全國高校56000多個專業點,為高校開展專業設置🙅🏿♂️、專業建設和專業認證提供了依據。
4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😋。
分兩批認定公布1291門“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”。慕課上線數量快速增長至8000余門(年增長量4800余門),學習人數超過1億4000萬人次(年增長量8500萬人次)。認定首批105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,發布全球首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集中展示平臺,實現“網上做實驗🧑🏿🎤、虛擬做真實驗”。
5評選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👰🏽。
評出四川大學《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實踐》😮、華中師範大學《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》兩項特等獎,50項一等獎和400項二等獎,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和導向作用。
6成立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⛹️©️。
成立了覆蓋92個專業類以及課程建設的151個教指委,聘請委員5550人。引導新一屆教指委充分發揮參謀咨詢、指導引領💪🏿、凝聚隊伍🏊♂️、監督推動的重要作用🚅,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。
7舉辦第四屆中國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。
全國2278所高校的265萬名大學生踴躍參賽,實現了地域🫠、學校、學生類型全覆蓋。推出了全國最大的一堂有溫度的思政課和一堂有激情的創新課,組織了31個省(市、區)的70萬名大學生、14萬個團隊參加“青年紅色築夢之旅”活動💪。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支境外團隊同臺競技🛌🏻。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向更大範圍、更高層次🔅、更深程度推進。
8印發“新時代高教40條”,狠抓本科教學秩序📏。
研究製定了《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》👩🏼🎨,瞄準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,明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💃🏿。本科教育工作會後,教育部部署全面整頓本科教育秩序,淘汰“水課”🤷🏻♂️,打造“金課”🤵🏽,取消“清考”,推動高校切實加強教學過程管理,把振興本科的各項舉措抓到位,抓出實效。
9研究製定“六卓越一拔尖”計劃2.0。
與14個部委♢、16個部內司局聯合製定印發“六卓越一拔尖”計劃2.0,以“拓圍♥️、增量、提質👩🏿🔬、創新”為重點👨🚀,打造覆蓋文💇🏻♂️🧝🏻、理、工、農🎃、醫、教等領域的卓越拔尖人才培養領跑計劃,探索中國模式🚵♀️、提供中國方案🈶🙍🏿♀️、樹立中國標準🧎🏻➡️。
10召開第一次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工作座談會💽🥂。
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堅持走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發展之路,瞄準服務域👨🏿⚕️,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中心,突出合作辦學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業💆♂️🏒、合作發展的核心,走從“新建”到“新型”的建設發展之路,建設神形兼備的一流地方應用型大學。